top of page

探索深層挑戰:人類的資產是否能完全數位化或代幣化?—與雲想科技探討2025日本東京GFTN論壇!(上)


Two people standing in front of a backdrop for the GFTN Forum in Tokyo, Japan.

摘要

當數位金融邁向全面化時,建立可信任的數位身份與資產認證機制,成為關鍵挑戰。雲想科技在東京GFTN論壇提出核心問題:我們真的準備好讓人類價值完全數位化嗎?從紙本不可竄改的直覺可信,到數位世界的盲點風險,這篇文章帶你看見數位簽署背後被忽略的真相與解方。


文章目錄



數位轉型的互通性危機


數位身份的建立與連結,是當代金融科技最關鍵的議題之一。數位身分驗證也因此成為構建數位信任機制的核心關鍵。然而,雲想科技在2025年東京GFTN論壇提出的問題不只是技術或法規的挑戰,而是另一個核心問題:「人類的資產是否能完全數位化或代幣化?」或者更精確地說,我們是否可以為人類所有價值與行為,找到一致且可驗證的數位載體與數位信任機制?


自古以來,紙張作為財產、合約、金錢等交易的記錄方式,具備跨文化與制度的互通性(Interoperability)。但數位化後,標準不一、格式混亂、缺乏共識等問題導致互通性降低。從電腦世代到行動裝置時代,數位技術歷經憑證數位簽章、區塊鏈分散式帳本與數位資產標幟化(Tokenization)等發展階段,卻始終無法形成全球共識,其核心原因在於,我們從未從本質上分析紙本與數位兩者之間的異同。


紙本與數位在完整性、互通性上的本質差異


紙張作為資產載體,具備跨地域、跨文化的互通性與難以竄改 (Immutability)的完整性(Integrity)。一旦在紙張上書寫、打印或簽署,墨跡會完美的滲透至紙張的毛細纖維中,難以塗改。


然而,數位世界複製修改極其容易。 為確保電子文件內容的完整性與不可竄改性,歐盟制定了可信任的電子文件格式標準,如 PAdES、XAdES、CAdES、JAdES 等。這也意謂著並非所有電子格式的資料(如Line 貼圖、 電子郵件內容、Word 檔案) 都適用於法律文件與正式交易,而紙張不存在此問題。


相較於紙張簡單的完整性(Integrity) ,數位文件在完整性與互通性方面面臨挑戰, 即使採用PKI架構,數位憑證的互通性仍受各國標準限制,導致其互通性不及紙本。區塊鏈生態認為,未來資產可透過去中心化結構進行代幣化 (Tokenization)。 區塊鏈的加解密機制同樣建立在 PKI 基礎上,上鏈資料因為分散式帳本的設計,具備不可竄改的特性,這點無庸置疑,這也是區塊鏈技術的發展,得以造就如比特幣等數位貨幣的基石。但問題在於,私鑰的取得方式過為鬆散,缺乏有效管理,因而容易淪爲洗錢、駭客勒索等非法用途。


數位作業流程的挑戰與數位信任機制的探索


紙本作業不只包含簽屬及蓋章,其實還包含實體會面、身分調查(DD)及認識你的客戶(KYC)等程序。 若以純數位的方式完成上述作業,則存在諸多疑慮。在未釐清紙本與數位本質差異的情況下,任何討論皆難有實質進展。這就是為何區塊鏈、比特幣等技術發展多年,仍未如網際網路、電腦、行動裝置普及的原因。


在烏托邦式的數位理想國度,大家追求無紙化 (Paperless)、無臨場化 (Presence-less)、無現金化 (Cashless)、跨境 (Cross border)、跨幣別 (Cross currency)。然而,大家一直爭論不休的又是互通性 (Interoperability)、可信度 (Trustworthy)、代幣化標準 (Tokenization standards)、資產追回 (Assets  recovery) 及法規協調 (Regulation harmony) 等等議題。可行的解決方案須具備以下特點,方能突破當前錯綜複雜的困境!


1. 數位身份的建立標準:

建立可信的數位身分綁定標準,是數位信任的關鍵基礎。 過去台灣政府曾試圖推動數位身分證,最終因民眾對個資及資安隱私的疑慮而擱置。然而,缺乏可靠的數位身分基礎,詐騙隨數位化擴散,成為全民與政府的共同挑戰。中心化雖具效率與便利,卻也潛藏資安與個資風險,因此未來的數位信任機制應吸取過去經驗,改以去中心化架構作為核心。


2. 可靠交易驗證的信任因子:

網路交易信任因子過去仰賴密碼、一次性密碼、 PKI 等雙因子形式,如所知之識或所持之物。此類機制類似紙本作業的印章,只要信物正確,即視為授權。 但信物有「認物不認人」的缺陷,例如持護照通關,還需驗證通關是否為本人;但是最嚴謹的PKI驗證機制,僅持有私鑰就被視同認證本人,並且同時可以簽署文件,這正是數位與紙本作業的關鍵差異。紙本透過證件驗證、確認本人與授權簽署三者並行,而現行數位機制卻試圖以單一信物取代所有程序。也因此,儘管各國已立法推動數位簽章,仍難完全取代紙本簽署;區塊鏈中的Web3與DeFi倡議也因數位信任機制未成熟,導致資產代幣化等理想難以落地。


3.承載數位交易與數位資產信任載體


近期 Bybit 交易所遭駭(註1),引爆全球震撼,不僅創下加密貨幣史上最高損失紀錄,也成為金融史上最嚴重的網路攻擊事件之一。

區塊鏈資產管理高度依賴私鑰,曾出現如英國男子誤丟存有比特幣硬碟、打算買下垃圾場尋回251億的極端案例(註2)。將私鑰託管給交易所風險難控,自行管理冷熱錢包則可能因忘記密碼、助記詞、設備故障或駭客入侵而導致資產無法取回。多重簽名錢包雖以多把私鑰分散風險,但仍難擋駭客攻擊。根源在於區塊鏈的簽署機制來自「智能合約」,其本質為程式碼而非傳統契約文字,簽署人若無法理解程式內容,容易遭遇「盲簽」攻擊,成為駭客下手目標。


智能合約本質為程式碼,並非我們熟悉的文字契約。數千年來,實體資產的所有權與重大權利義務皆以紙本紀錄,無需私鑰、錢包,也無需擔憂駭客入侵。 如今,當世界邁向數位化,我們是否能找到更合適的紀錄方式,既保障資產安全,又免除私鑰與錢包管理之困擾?簽署行為是否也應回歸人類可理解的語境,而非隱晦難解的程式碼之中?

註1 : Bybit 交易所遭駭 新聞報導 https://chainee.io/bybit_hacker/

註2 : 英國男子誤扔比特幣錢包 新聞報導 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6810/8541574


構建可信賴的數位未來——雲想科技的解決方案


面對數位信任機制尚未成熟所帶來的重重挑戰,我們是否注定受限其中,還是有機會突破瓶頸,從根本彌合數位與信任之間的裂痕?下集,雲想科技將分享其獨到的解決方案,透過實務驗證的創新方法,精準回應上述挑戰,為打造更安全、直覺的數位世界提供具體可行的路徑。敬請期待!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